【兰若考】华梳理云鬓——兰若考之骨梳

哪怕是在兰若镇上,这件骨梳也实在年代久远,因此梳齿早已腐坏,只保留了梳背图案。它大约是一件随葬器物,只不知为何又重见天日。它曾经的主人是谁呢?是一位于政治上颇有建树的夫人?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女将军?还是可沟通鬼神祭天祀祖的巫觋?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070cb66e148cbec4d68255ecc3c2347cd924b38c.png[/img] 梳篦 为模仿人的手指梳理头发而生的梳篦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的史前时期。最初梳篦是一种用来界定身份地位的“冠”,发展到秦汉以后才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用品。史前时期的梳篦多为骨质、象牙质、玉石质,以竖长式为主,梳背和梳齿之间界限较分明。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d60e0bec2fa04705b2c5f8bcbbdb4e019b4bf96d.png[/img] 骨梳及骨制品,商代。乌云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e978bd73d5aee7d304f6f37b68e380103d965f58.png[/img] 螭纹青玉梳,中山王厝墓出土。乌云摄于河北博物院。 唐代的金银梳篦进一步强化了梳背的装饰作用,多用于装饰性的插戴,很少用作日常梳发。使用时将梳齿插入发髻,梳背留在发外。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f9fb34c444417f70e24315578305631fef7c9123.png[/img] 鎏金铜梳,唐。乌云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宋代时期,随着淡雅朴素审美的影响,梳篦的形制也变为半圆形,通体上端弧曲,并向两侧下延。梳齿的长度由中央向两侧依序递减,梳背呈月牙状。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1ad637366988f19027a6016fac19dbd572cdc467.png[/img] 荷花纹玉梳,宋。乌云摄于南京市博物馆。 兰若考 自古以来,发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一把小小的梳子承载着古人对不同风尚的追求,梳起种类繁多、式样新奇的发髻;也不断沿袭着各地风俗,传递着美好寓意,传承着脉脉情怀。 [img]{STEAM_CLAN_IMAGE}/43474723/eea0212d66aae4a3947b012480d79eb4d93695a6.png[/img]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梳与骨梳,《殷墟妇好墓》。 背面平直,背脊上端有一小鸟状钮饰,梳背上刻有兽面纹饰。我们参考了这件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骨梳,制作了护符。妇好,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统帅,也兼有巫觋的身份,主持祭祀仪式。她热衷收藏古玉、喜欢动物、也十分爱美。 她的骨梳,或许也会带有几分灵性吧?